close
天龍寺建於1339年,有多次被燒毀的記錄。目前的建築於明治時代重建,其開山住持夢窗疎石是著名的庭園設計者,創造了天龍寺的環景式庭園-曹源池庭院,這庭園在多次祝融之災中殘存下來,並成為該類型庭園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天龍寺位於野宮神社左近,距離京福電鐵只有幾分鐘距離,為「京都五山」之首,是禪宗五家之臨濟宗天龍寺派大本山(總院)。遽聞是當時一位和尚夢中見飛龍而過,因稱為天龍寺。(關於天龍寺的背景介紹可點這裡)
所謂京都五山除天龍寺外,尚有相國寺、建國寺、東福寺、南禪寺。鎌倉幕府末期,幕府仿照南宋的臨濟宗五山,命名了五所寺廟為「鎌倉五山」。鎌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推行建武新政,命名了京都五山以取代原有的鎌倉五山。後在南北朝時期,五山成為足利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之一。(資料來源點這裡)
造訪天龍寺時日光強烈,相機屏幕幾乎反白,我也沒特別注意相機的白平衡忘了調回來,因此拍出了一系列顏色詭異的照片。
旁邊有個很酷的觀音是飛航觀音,細看石雕觀音背上除了一對翅膀,旁邊也滿是流雲環繞。因為日文不是很好所以沒辦法確知這特別的神明所為何來,不過推測應該是針對飛行人員的神明,也讓我想起了當年大園空難的紀念塚。
旁邊有一座小神社,現在已經完全想不起來供奉的是哪位神祉了。
繳了參拜費用取得入內門票,準備進入天龍寺一窺。一開始我對進入廟宇還要繳參拜費這件事情感到不滿,頗有日本人愛斂財之感,但實際拜訪後我卻覺得這參拜費實在太便宜了,因為要維護這些嬌貴的古蹟絕對是一件花錢又花時間的事情,想想台灣的古蹟幾乎都在所謂的都市建設中陣亡,心裡其實蠻遺憾的。門票之所以有兩張是因為庭園和本堂的門票是分開販售的,也就是說如果只想參觀庭園或只想參觀本堂只要買一張票就好了,合購的話是六百塊日幣,並沒有特別貴,所以我們都買了兩張票。
我們先參觀了本堂。乍入便看到本堂的達摩繪像,因為天龍寺為禪宗寺廟,因此寺中有許多禪宗祖師達摩先生的繪像,但以本堂這幅最大最懾人。牡丹說網路上有許多人說這張繪得很像中華民國某位前總統,她不說還好,一說還真的越看越像。我個人也蠻喜歡這幅達摩像,雖然沒有很精細的筆觸,顏色也很簡單,有一點手繪風的感覺,但是很直覺的就把達摩先生的神情表現出來了。
參觀本堂的時候因為是走在木造的建築物裡,因此每個人都要換穿拖鞋。我們席地而坐在偶爾發出嘰嘎聲的木廊上。
左邊是陳設簡單禪意盎然的方丈室。
右邊是烈日下的遠山近水庭園。
鼻子裡聞著數百年木頭的香氣,耳邊是玲瓏不知名的鳥鳴,風吹來帶綠的落葉,周遭走過去又走過來各種語言的觀光客壓著嗓子說話,這或許就是禪的本意啊。(照片中戴著魯夫帽一臉自在適意的少女就是領隊牡丹)看網路上的照片,櫻花開時廟方會在木造廊面鋪上榻榻米,很貼心,也另有一番風情。
說到「方丈」一詞,因為我實在太好奇為什麼許多寺廟裡都有一名為方丈的房間,因此特地上網估狗了一下,得到如下解答(資料來源請點這裡),不知對否,若有高手可以提供相關資料意見還請不吝指教:禪思潮從與義學對立中興起,到禪眾成功僧侶中的特殊群體;禪宗師徒徙穴居岩洞修行於山林,到成群流動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過叢林生活,叢林中建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等,除了一寺之首任方丈院外,其他僧人一概住僧堂,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即為禪堂、客堂、庫房及衣缽寮。今日禪寺建築的總體布局,通過江南幾座禪寺實例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
一、大多建在山林間,利用天然地形布置寺院建築;
二、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
三、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布置;
四、方丈及禪堂在寺內佔據重要地位等主要特徵。
其實我不懂造景藝術,對此庭園也無特別幻想,不過事後回想,這庭園確是如上述資料所言利用天然地形布置而成。他不多雕砌,不加裝飾,湖光映著一片綠,淡然處之。聽說中國蘇杭也多庭園,但一石一樹都諸多打算,甚至鬼斧神工從無到有令人驚嘆。曹源池庭園不是為了如此驚嘆而存在,他依附著山水,卻也為山水增光。
傍著山,傍著水。
屋裡有花,花裡有屋。
漫步在木造的長廊,兩邊是細瘦的文竹。天龍寺也是著名的賞楓景點,不過我們來訪時是盛夏,觸目皆是濃濃的綠。但我並不遺憾,日本古味濃厚,四季皆有不同風情。
離開本堂前在廁所門口看到這張馴馬圖,我特別喜歡。本來我就很喜歡馬這種動物,因著他的天生動態以及傳統上認定的自由奔放,而這張圖上的馬雖然上了轡頭和韁繩,卻還揚著前蹄掙扎的模樣十分生動,尤其這幅畫的馬並非西畫裡常見的仿真造型,而與門口的達摩圖一樣以俐落的線條簡單的色彩表達。總歸一句,天龍寺裡的擺設、畫作以及花草庭園都乾淨地令人不起煩啊。
在日本常聽見烏鴉,卻少有這麼近拍烏鴉的時刻。我不討厭烏鴉,卻也不特別喜歡,他們終日聒噪,聽起來像男人吵架,但或許也不過是互相呼喚吧。
或許看得不是太清楚,屋簷上的角材低調著刻著天龍寺的字樣。
從廊上望下去,枯山水之美難以言喻。他不是華麗懾人的,也不是特立獨行的,但是靜靜地,令人忍不住駐足,令人忍不住回想。
庭園的入口。其實庭園和本堂的路線是一樣的,不過一個在屋裡廊上走動,一個可以下到庭園。邏輯上來說所見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來說因著角度的變換,所見又不太相同了。下到庭院後禁止使用腳架拍照,我猜想,或許是因為庭院的動線窄小,如果前面的人使用腳架盤據,後面的人就無法前進了吧。
白砂礫組成的枯山水灘,上有隱隱的線條。搭配著修剪得宜的松,搭配著薄如蟬翼的雲,搭配著輕淺如泉的天,是空,也是不空。
右側便是我們適才駐足的走廊。老木頭一派鎮定,任遊客來來去去。
曹源池之解說,可惜我一知半解有看沒有懂。
半掩著臉的本堂,在松樹的枝幹後方便是恬淡雅致的曹源池。禪庭園的優雅在於不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楓葉尚綠,但也有五爪的俏皮。
行至此處,我已經不知道這是天龍寺的何處了。
一汪清泉池,令人疑惑,旁有和平觀音像,池裡有青蛙蟾蜍像。這裡綠蔭遮日,暑氣全無,花草眾多,還有蜻蜓飛舞,當然,蚊蟲也很多,很想啪啪啪全打死,又怕在菩薩面前殺生,只好速速離去。
這時我們已經在嵐山消耗了近乎一天,日頭西斜,白牆映著樹影好美。
遽聞天龍寺後山可一睹京都全景,但其實我覺得有點誇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爬得不夠高的關係。夏季來訪的好處這時就浮出來了,雖然沒有春櫻秋楓,但朗朗的天空下無雲無雨無霧,我們看得好遠。
離去前,在天龍寺門口附近又發現一小神社,門上木材花紋美麗,我被迷得不能自己。
就是這樣的姿態讓我好想一睹紅葉之美。
自此,嵐山最後一個行程結束。
我與牡丹阿珠一早搭小火車到嵐山,接著在車站分手各自旅行,我徒步旅行,參訪了祇王寺、滝口寺、二尊院、常寂光寺,她倆則賃了腳踏車各自進行這半日的小旅行,我們三人於下午兩點左右集合拜訪了野宮神社和天龍寺,此時已是口乾舌燥腰痠腿麻了,簡單估算一下,我們的行程走得並不趕(暫時分開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互相等待,因此不會浪費時間),但我也馬不停蹄走了將近六七個小時,阿珠更騎著腳踏車勇闖坡度甚陡的愛念佛寺,因此天龍寺的行程我們都走得哀聲連連,一有機會就想坐下來休息。
但也幸好,我們最後一個行程是天龍寺,他的輕淺很適合疲倦的旅人,雖然他赫赫有名,這一日卻沒有太多擾人的旅客,他不討好來者,也不挽留去者,他沒有粉雕細琢,可他會讓我想再訪一次。
更多天龍寺照片點這裡。
天龍寺位於野宮神社左近,距離京福電鐵只有幾分鐘距離,為「京都五山」之首,是禪宗五家之臨濟宗天龍寺派大本山(總院)。遽聞是當時一位和尚夢中見飛龍而過,因稱為天龍寺。(關於天龍寺的背景介紹可點這裡)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所謂京都五山除天龍寺外,尚有相國寺、建國寺、東福寺、南禪寺。鎌倉幕府末期,幕府仿照南宋的臨濟宗五山,命名了五所寺廟為「鎌倉五山」。鎌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推行建武新政,命名了京都五山以取代原有的鎌倉五山。後在南北朝時期,五山成為足利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之一。(資料來源點這裡)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造訪天龍寺時日光強烈,相機屏幕幾乎反白,我也沒特別注意相機的白平衡忘了調回來,因此拍出了一系列顏色詭異的照片。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旁邊有個很酷的觀音是飛航觀音,細看石雕觀音背上除了一對翅膀,旁邊也滿是流雲環繞。因為日文不是很好所以沒辦法確知這特別的神明所為何來,不過推測應該是針對飛行人員的神明,也讓我想起了當年大園空難的紀念塚。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旁邊有一座小神社,現在已經完全想不起來供奉的是哪位神祉了。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繳了參拜費用取得入內門票,準備進入天龍寺一窺。一開始我對進入廟宇還要繳參拜費這件事情感到不滿,頗有日本人愛斂財之感,但實際拜訪後我卻覺得這參拜費實在太便宜了,因為要維護這些嬌貴的古蹟絕對是一件花錢又花時間的事情,想想台灣的古蹟幾乎都在所謂的都市建設中陣亡,心裡其實蠻遺憾的。門票之所以有兩張是因為庭園和本堂的門票是分開販售的,也就是說如果只想參觀庭園或只想參觀本堂只要買一張票就好了,合購的話是六百塊日幣,並沒有特別貴,所以我們都買了兩張票。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我們先參觀了本堂。乍入便看到本堂的達摩繪像,因為天龍寺為禪宗寺廟,因此寺中有許多禪宗祖師達摩先生的繪像,但以本堂這幅最大最懾人。牡丹說網路上有許多人說這張繪得很像中華民國某位前總統,她不說還好,一說還真的越看越像。我個人也蠻喜歡這幅達摩像,雖然沒有很精細的筆觸,顏色也很簡單,有一點手繪風的感覺,但是很直覺的就把達摩先生的神情表現出來了。
參觀本堂的時候因為是走在木造的建築物裡,因此每個人都要換穿拖鞋。我們席地而坐在偶爾發出嘰嘎聲的木廊上。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左邊是陳設簡單禪意盎然的方丈室。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右邊是烈日下的遠山近水庭園。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鼻子裡聞著數百年木頭的香氣,耳邊是玲瓏不知名的鳥鳴,風吹來帶綠的落葉,周遭走過去又走過來各種語言的觀光客壓著嗓子說話,這或許就是禪的本意啊。(照片中戴著魯夫帽一臉自在適意的少女就是領隊牡丹)看網路上的照片,櫻花開時廟方會在木造廊面鋪上榻榻米,很貼心,也另有一番風情。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說到「方丈」一詞,因為我實在太好奇為什麼許多寺廟裡都有一名為方丈的房間,因此特地上網估狗了一下,得到如下解答(資料來源請點這裡),不知對否,若有高手可以提供相關資料意見還請不吝指教:禪思潮從與義學對立中興起,到禪眾成功僧侶中的特殊群體;禪宗師徒徙穴居岩洞修行於山林,到成群流動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過叢林生活,叢林中建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等,除了一寺之首任方丈院外,其他僧人一概住僧堂,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即為禪堂、客堂、庫房及衣缽寮。今日禪寺建築的總體布局,通過江南幾座禪寺實例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
一、大多建在山林間,利用天然地形布置寺院建築;
二、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
三、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布置;
四、方丈及禪堂在寺內佔據重要地位等主要特徵。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其實我不懂造景藝術,對此庭園也無特別幻想,不過事後回想,這庭園確是如上述資料所言利用天然地形布置而成。他不多雕砌,不加裝飾,湖光映著一片綠,淡然處之。聽說中國蘇杭也多庭園,但一石一樹都諸多打算,甚至鬼斧神工從無到有令人驚嘆。曹源池庭園不是為了如此驚嘆而存在,他依附著山水,卻也為山水增光。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傍著山,傍著水。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屋裡有花,花裡有屋。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漫步在木造的長廊,兩邊是細瘦的文竹。天龍寺也是著名的賞楓景點,不過我們來訪時是盛夏,觸目皆是濃濃的綠。但我並不遺憾,日本古味濃厚,四季皆有不同風情。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離開本堂前在廁所門口看到這張馴馬圖,我特別喜歡。本來我就很喜歡馬這種動物,因著他的天生動態以及傳統上認定的自由奔放,而這張圖上的馬雖然上了轡頭和韁繩,卻還揚著前蹄掙扎的模樣十分生動,尤其這幅畫的馬並非西畫裡常見的仿真造型,而與門口的達摩圖一樣以俐落的線條簡單的色彩表達。總歸一句,天龍寺裡的擺設、畫作以及花草庭園都乾淨地令人不起煩啊。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在日本常聽見烏鴉,卻少有這麼近拍烏鴉的時刻。我不討厭烏鴉,卻也不特別喜歡,他們終日聒噪,聽起來像男人吵架,但或許也不過是互相呼喚吧。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或許看得不是太清楚,屋簷上的角材低調著刻著天龍寺的字樣。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從廊上望下去,枯山水之美難以言喻。他不是華麗懾人的,也不是特立獨行的,但是靜靜地,令人忍不住駐足,令人忍不住回想。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庭園的入口。其實庭園和本堂的路線是一樣的,不過一個在屋裡廊上走動,一個可以下到庭園。邏輯上來說所見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來說因著角度的變換,所見又不太相同了。下到庭院後禁止使用腳架拍照,我猜想,或許是因為庭院的動線窄小,如果前面的人使用腳架盤據,後面的人就無法前進了吧。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白砂礫組成的枯山水灘,上有隱隱的線條。搭配著修剪得宜的松,搭配著薄如蟬翼的雲,搭配著輕淺如泉的天,是空,也是不空。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右側便是我們適才駐足的走廊。老木頭一派鎮定,任遊客來來去去。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曹源池之解說,可惜我一知半解有看沒有懂。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半掩著臉的本堂,在松樹的枝幹後方便是恬淡雅致的曹源池。禪庭園的優雅在於不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楓葉尚綠,但也有五爪的俏皮。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行至此處,我已經不知道這是天龍寺的何處了。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一汪清泉池,令人疑惑,旁有和平觀音像,池裡有青蛙蟾蜍像。這裡綠蔭遮日,暑氣全無,花草眾多,還有蜻蜓飛舞,當然,蚊蟲也很多,很想啪啪啪全打死,又怕在菩薩面前殺生,只好速速離去。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這時我們已經在嵐山消耗了近乎一天,日頭西斜,白牆映著樹影好美。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遽聞天龍寺後山可一睹京都全景,但其實我覺得有點誇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爬得不夠高的關係。夏季來訪的好處這時就浮出來了,雖然沒有春櫻秋楓,但朗朗的天空下無雲無雨無霧,我們看得好遠。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離去前,在天龍寺門口附近又發現一小神社,門上木材花紋美麗,我被迷得不能自己。
寄件者 20100720京都day5-8天龍寺 |
就是這樣的姿態讓我好想一睹紅葉之美。
自此,嵐山最後一個行程結束。
我與牡丹阿珠一早搭小火車到嵐山,接著在車站分手各自旅行,我徒步旅行,參訪了祇王寺、滝口寺、二尊院、常寂光寺,她倆則賃了腳踏車各自進行這半日的小旅行,我們三人於下午兩點左右集合拜訪了野宮神社和天龍寺,此時已是口乾舌燥腰痠腿麻了,簡單估算一下,我們的行程走得並不趕(暫時分開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互相等待,因此不會浪費時間),但我也馬不停蹄走了將近六七個小時,阿珠更騎著腳踏車勇闖坡度甚陡的愛念佛寺,因此天龍寺的行程我們都走得哀聲連連,一有機會就想坐下來休息。
但也幸好,我們最後一個行程是天龍寺,他的輕淺很適合疲倦的旅人,雖然他赫赫有名,這一日卻沒有太多擾人的旅客,他不討好來者,也不挽留去者,他沒有粉雕細琢,可他會讓我想再訪一次。
更多天龍寺照片點這裡。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