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同一月,萬戶皆盡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首佛經四世因果錄中的佛偈,如同貫穿整書的棉線,隱隱約約,細而不斷。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蕭麗紅女士於民國六十九年獲得聯合報長篇小說獎之作,蕭女士採用輕柔自在的語氣,描述魚塭子弟的故事,透過故事中女主角貞觀的成長,細細編織進台灣人傳統而溫良的生活價值觀,和許多生活節慶的習俗,書背齊邦媛推薦便說:書中處處可見民間傳統之美。
若將時下流行的劇情片式小說喻為烈酒,則本書便如最淡的水果酒,清淡順喉,在最後一口給一個溫軟又回味無窮的氣泡,讓讀者打了一個略帶遺憾卻心滿意足的嗝。蕭女士在本書中使用一貫的台語口語對話,十分精彩,對於時節與食物的結合,也算精闢,書中引用書籍更包羅萬象,從四世因果書,唐詩宋詞,勸世文到三字經,歌仔戲詞,到民間傳說故事,各個如數家珍,讀來卻親切易懂,毫不艱澀,真真是口齒留香,雖沒有快節奏與灑狗血的劇情,卻讓人想要靜靜地讀下去。
貞觀母親水紅懷胎十一月方生下她,自小她便習於與外家眾兄弟姐妹廝混,雖大人時常拿此取笑於她,但其實貞觀幼時並無特異拔尖之處,小學畢業後考上省女,便至嘉義念書六年。作者並未對此六年多加著墨,時光一轉一個章節便是六年後,而貞觀心裡竟覺此六年如她竟似一場夢,因為她心心念念著一直都是故鄉,每逢放假便急著回鄉,每逢回校都哭著成行。
貞觀第一次見到大信,是幼年時,最小的表弟銀祥(出於四房)死了之後,四舅媽的嫂子帶兒子大信前來慰問。那年大信讓魚刺噎著了好幾次,前幾次都讓大人用筷子將魚刺夾了出來,最後一次魚刺卻深扎進肉裡,怎麼也夾不出來。貞觀想起以前自己也讓魚刺扎過,後來是嚥麥芽糖解決的,便去討了一些麥芽糖,趁亂塞給表弟銀山,結果最後也沒人知道到底麥芽糖那兒來的。
隨著表兄姐的結婚,家中開始出現新的角色,幾位應對進退得宜的表嫂,和表嫂的孩子們。四舅媽又生了一個兒子銀禧,過著正經日子,貞觀回家後見著,比對當初憔悴欲死的樣子,如今又是生氣勃勃,這才明白老一輩說,人不管怎樣傷痛,終究會在歲月裡淡忘,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活下去。
「人終究會好的,不然漫漫八九十年,可要怎麼過呢?」
家裡人期待著貞觀考上大學,但貞觀心裡卻不怎麼熱絡,卻也認份地念著書。考試前一天,一向令她又愛又敬畏的父親,因為參與義消的活動而殉難,貞觀因此沒趕上考試。貞觀事後回想,自己竟然花了六年時間去準備一個根本不可能參加的考試,如今看來竟像笑話一般。
貞觀後來去了台南,一邊工作一邊陪伴在台南念書的弟弟,並向母親保證弟弟一畢業便回家。這兩年半間,因為大信透過信件回答弟弟的一些課業疑問,竟也因此與貞觀通信。大信款款而言:「當年我可記得是誰拿來的麥芽糖。」
貞觀初時是抗拒的,羞澀的,驚恐的,雖說大信的筆跡與她的如此相似,而所說的話所讀的書又與她不謀而合。直到四舅媽無意提起,大信在台北被相戀三年的女友拋棄之事,在貞觀心裡勾起一些憐惜,引爆她一直自我欺騙的感情(說引爆好像怪怪的...),而當她離開台南,大信也跟著追到布袋,貞觀心裡知道,她是逃不了了。
後,貞觀失蹤三十年的大舅出現,帶著一個日本舅媽,貞觀與表妹銀蟾便到大舅台北的公司上班,而大信畢業後就去澎湖當兵,兩人感情越見黏膩,煩惱也因而增生,大信原本的計畫是退伍後便出國進修,而今闖入一個貞觀,計畫不但要生變,還不知該如何變。
貞觀即使願意等他五六年,也難保世事難料,況且兩人都是心高氣傲,誰也不想開口要對方遷就。一次大信軍中得病,無法再定期來信,託人告知貞觀,貞觀卻因心急而告訴大信母親,大信母親特地飛到澎湖,惹怒了大信,兩人因而決裂。
故事的尾端,貞觀去探為了感謝神明保佑,讓大舅果真未死而上山修行的大舅媽,聽了路上一位老婆婆的歌謠,看了幾盒孩子養的蠶破繭而出,終於醒悟,自己也正如那繭中的蠶,作繭自縛是為了破繭而出,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從大信帶來的痛苦中掙脫,所有的創痛都有痊癒的一天,這是人的本能。
「人終究會好的,不然漫漫八九十年,可要怎麼過呢?」
這本書,我是趁博客來六六折的時候買的(得意),以前我就在控媽的推薦下看過蕭女士的桂花巷,至今還是我書櫃裡的珍藏。蕭女士的筆觸非常溫柔,像雨後山澗旁潺潺的水流,細細低吟,軟軟描繪,輕輕傳誦,像微笑的母親說床前故事的口氣,像廟口的奶奶遙想當年的迷濛。
在我看來,千江有水千江月與桂花巷相比,更是一本純女性觀點之書。並不是說這本書是女性主義之書,事實上,我還覺得裡面有許多說法,已經與現在強調自我本位的女性觀點相牴觸,因為書中不停強調女德,而新婦更是服侍公婆小姑到了我覺的卑微的地步(雖然書中每個角色都對自己的工作甘之如飴),有某些場景看了還蠻不爽的,比如書中一幕,五叔公來訪,銀山之妻卻稱他為五叔公祖,因為按照習俗,妻子不可與丈夫同輩稱呼,所以丈夫的五叔公,她自退一輩稱其為五叔公祖,以示婦德。
新時代的婦德不是這樣的,謙遜也不是這樣的,不過當時時代有當時的價值觀,這也可以看出台灣女性現在的確比以前的女性幸福。我所謂的女性觀點,是因為整本書看來,男性只有角色,而無內心,只有台詞,而無情感,他們雖在書中佔了優勢地位(時代使然),作者卻無心細膩經營他們的愛恨情仇,即便是第一男配角大信,讀者也只能透過他的言行舉止與信件,來揣測他的心思,而不如貞觀一般,所有的喜怒哀樂,百轉愁腸,因憂成疾,都一一交代。
貞觀與表姊妹們的情誼,與父母兄弟的情誼,與外公外婆的情誼,與大信的情誼,才是本書的焦點。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實只有一月,一月投於千江,便如千江有月。人心便是那月,投於身邊人心上,這就是台灣傳統社會裡,聚落生活的寫照,所有的關照都來自於緊密結合的生活,所有的人都真心彼此關心,對家與家人與故鄉的凝聚力,是習慣了獨居的台北人所無法體會的。
本書適合一個人細細品嘗,或者可以配上一壺好茶,跟一碟中式糕餅。
切記,不適合歐式下午茶。
- Dec 17 Mon 2007 16:46
[書] 千江有水千江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